文章系统  
首页 > 衡水学院 > 浏览文章

衡水学院举办 “汉服文化周”系列活动——打造 “董学•儒风”校园文化知名品牌

(编辑:衡水学院 日期:2016年12月03日 浏览: 加入收藏 )
2016年11月19-27日,衡水学院董子学院、孔子学堂、华韵汉服社师生共同组织举办了“汉服文化周”系列活动——汉服成人礼、汉服刷街、汉服讲座,在校园掀起了一阵汉服热潮。

华韵汉服社是一个很活跃的“董学•儒风”特色社团,指导教师是董子学院的曹迎春博士。华韵汉服社自2015年4月2日成立以来,陆续开展了花朝节雅集、中秋赏月等特色活动,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,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。   

11月19日,华韵汉服社在董子园举办“衡水学院丙申年汉服成人礼”。董子学院和孔子学堂的曹迎春博士、卫立冬教授、张铭老师以及外语学院的吴秀兰教授四位老师亲临现场,担任“主人”和“正宾”角色。衡水市汉服社的田宁社长、明伦文化的高丹老师不仅提供了礼仪所需的服装、器物,而且悉心指导整个礼仪过程。衡水市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制和采访。此外,学校影视协会和摄影社等社团也给予了大力帮助。

下午两点成人礼正式开始。古时成人礼包括男子的“冠礼”和女子的“笄礼”。贵族男子满20岁时举办冠礼,女子则是在满15岁时举办笄礼,标志成年。本次活动的加冠者和及笄者是选自华韵汉服社的5名2016级学生。

首先举行的是男子的“冠礼”。先由侍者陈设礼器、祭物与相应服饰,然后迎赞者、主人及正宾入场。最后加冠者入场。加冠的过程分为三次:始加缁布冠,意为冠者具备衣食之能;二加皮弁,意为冠者具备基本武技;三加爵弁,意为冠者具备知书达礼之能。三加冠后,加冠者拜见尊长,加冠礼正式完成。冠礼的核心是唤起人的成年意识,让加冠者树立起对家庭、对社会的责任,从此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“孺子”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,履践孝、悌、忠、顺的德行,成为合格的儿子、合格的弟弟、合格的臣下、合格的晚辈。

男子加冠礼结束后,行笄礼者入场。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:一头长发,一根发笄,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,郑重簪上发笄……这一过程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。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,同样是对女性人生责任、社会角色的提醒。

 

汉服成人礼通过隆重的仪式,营造庄重的气氛,让参与者与观赏者都受到强烈的感染。许多同学通过成人礼流程,明白了成人意义,增强了文化自信,点燃了对传统文化的热情。

在成人礼之后的媒体采访中,华韵汉服社指导教师曹迎春博士指出,现代社会对待古代礼仪,应该秉承清华大学彭林先生提出的“两种态度”:一种是坚持传统礼仪,原汁原味,为后人提供再现历史的机会,保留文化的历史感;一种是保留其合理内核,在传统的基础上除旧布新。

11月27日上午,汉服社同学身穿各式各样的飘逸汉服走上街头,向路人普及汉服文化,以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汉服,爱上汉服。

11月22日和27日下午,曹迎春博士在董子学院会议室分别为我校教师和学生做了两场《与子同袍——漫话汉服》讲座。曹博士运用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,通过几百张图片,分别对汉服概念、汉服起源、汉服款式、汉服图案、汉服运动五个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,其中重点讲解了汉服外衣、罩衫、配饰、首服、足衣五类服饰,使听讲者对汉服有了一个直观而系统的认识。

曹博士认为当前汉服运动的兴起,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畅快表达,但对待汉服运动一定要有理性的态度,既不“唯我独美”,也不“流于形式”,而要“美美与共”,“内外合一”,真正了解汉服的历史,体会汉服的内涵,宣扬汉服的精神。

讲座结束后,曹迎春博士将讲座课件整理发布在董子学院微信公众号“董子与儒学研究”上,引起了广泛关注,被多个微信号转载。

此次“汉服文化周”系列活动,是我校师生联手打造“有灵魂的汉服”的初步尝试,今后董子学院、孔子学堂、华韵汉服社将继续合作,推出更为丰富的活动,将“董学•儒风”打造成为衡水学院校园文化的知名品牌。


上一篇:我校2016年大学生校级课题结项答辩会圆满结束
下一篇:学生资助中心针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问卷调查

网友评论: